绵师人物

【榜样学子】毕丹:布满鲜花的“荆棘之路”

文章来源:党委宣传部  发布时间:2022-04-13 08:45:00  浏览:

 

 

人物简介毕丹,女,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1班学生。获得全国“田家炳杯”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、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、第六届四川省学生“学宪法 讲宪法”活动二等奖、第一届四川省大学生“四史”讲述大赛“中国共产党史”组二等奖、第十六届“挑战杯”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、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党史主题宣讲活动一等奖、“笃行杯”我与祖国同行演讲比赛三等奖;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、二等奖学金2次、三等奖学金1次;获得绵阳市优秀共青团员、绵阳市三好学生、校三好学生、优秀共青团干部、金牌宣讲员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。

“抱歉占用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啦。”我循声望去,一名高马尾、身着白色衬衫、手拿u盘的女孩走上讲台,一双清澈的眼眸仿佛会说话,她略带歉意地笑着望着台下的同学们。赵老师笑着打趣道: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难得的机会,正好现场观摩学习一下。”

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毕丹,得知她进入到“田家炳杯”决赛,为更好地应对真实的教学环境,她会抓住老师上课前的几分钟,在大家面前模拟赛前“预讲”。

她个头不高,嘴角含着笑,落落大方地站在台前,清脆动人的播音腔调很快让我们进入状态。随着课程的讲解,她在台上的每一个手势、每一个动作、甚至每一个眼神都被演绎地行云流水。她在黑板上为同学们板书,一笔一划地“画”出了“天”字的模样,正好对应她所讲解的《航天精神》。我们被这巧妙的创意所吸引,时间很快过去。她微笑着鞠躬下台,热烈的掌声响起,像浪淘般经久不息。不久后便有好消息传来,毕丹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个拿到“田家炳杯”一等奖的学生。

是一株爬山虎

如果每个人都是一种植物的代表,那么毕丹就是一株“爬山虎”。

爬山虎生长于各个艰苦的环境,它耐旱、耐热、耐贫瘠,生命力极强,它始终以朝气蓬勃的姿态面对着世界。

毕丹有着爬山虎般的精神和毅力,也有着“打不死的小强” “拼命十三妹”的趣称。

这些都要从她一场又一场的比赛说起,而这其中最让她刻骨铭心的比赛无疑是难度极大、时间极短、精神压力极高的“田家炳杯”赛。这对于当时的她来说,是一场艰难的挑战,但她就像浴火涅槃的凤凰,一次次地在赛场中重生,直到最后大获全胜。

在所有师范生的心中,“田家炳杯”是踱满金边的荣耀,它是国内师范生教学技能综合学科竞赛中规模最大,含金量最高的全国性比赛。竞赛采用“线上初赛+现场决赛”的形式进行:初赛包括教学设计、课件制作、十分钟讲课视频、五分钟说课视频四个环节;决赛包括教学设计、说课、模拟上课·板书、即兴讲演四大内容。

毕丹从147所学校、89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。

在准备初赛时,毕丹将全部精力倾注到四本教材——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》《政治与法治》《经济与社会》以及《哲学与文化》,这四本教材一共7个单元、55万字。她将每一处细碎的知识点和重点都熟络于心,用缜密的逻辑将它们厘清后串联起来后,在脑海里“智能”地分类整理,筛出重点难点,为成功晋级决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决赛准备时间长达十天,毕丹刷刷地在她粉红色的小笔记本上拟好计划打响了这一战役。清晨七点,她踏着月色迈着匆匆的步伐来到行政楼,花上一个小时熟悉教材上的重难点和相关内容,然后修教学设计直至完善。第二天便根据教学设计完成说课课件和10分钟的讲课PPT的制作并练习讲课。

两天一循环,她将十天分成五个两天,将每天的任务细化到了每个单元每个知识点。毕丹现在已经想不起究竟完成多少个教学设计,只记得那段时间连做梦都是在讲课。

十天很快结束,毕丹开始抽课题。

从抽到课题到上赛场有着“黄金48小时”的说法,如果说赛前十天是登上天梯的十层阶梯,那么最后三天便是炼就打开通往天堂的钥匙,多一分少一分都进不去,需要精益求精。

这次的这把钥匙,工艺复杂、重量惊人、稍有不慎都会被拒之在外。因为她所抽到的题目,是在十天里所准备的四本教材之外的选修教材的一个冷门课题!

难道这十天的努力都白费了吗?不!她捏紧拳头,心里默念:“苦心人,天不负,三千越甲可吞吴!”将散落的碎发撩到耳边,悄悄抹掉了眼泪,利落地转身回到行政楼。

教材没有,那就打印!版本不同,那就熟悉!很快,毕丹便投入到新一轮的教学设计中,她整理收集素材,向老师请教,忙碌地奔波在办公室与教室、会议室之间.....直到凌晨两点,教案、教学设计、讲稿及讲课课件才热腾腾地出炉。第二日清晨,毕丹顶着“熊猫眼”来到教室,开始试讲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她直视着自己的短板和弱势,专注地锤炼语句,细致到一词一字,力求达到“所言既所思”的效果,就连板书设计和内容也练了不下30遍。

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,直到最后她站在台上,一颦一笑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她的设计、预想范围之内。

录课完成,待所有工作收工后已然凌晨三点,在通向宿舍的道路上,路旁的腊梅绽放着阵阵幽香,锁不住的是满园的“春”色,打不败的是必胜的决心。毕丹贪婪地闻着清香,伸了伸懒腰,大步大步地迈向前去。

她的藤蔓悄然长大,刺破了路途中的荆棘,一路野蛮生长。

“我是真的讨厌熬夜”

“哪有女孩喜欢熬夜!熬夜会长好多痘痘!”毕丹无奈地笑道。每一次熬夜后起床望着镜子,看着痘痘爬满全脸,她是有“苦”也难说。没有人愿意将熬夜熬成家常便饭。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便是内分泌失调,所以长痘是毕丹肉眼可见的烦恼,但在这个过程中,最为痛苦的是内心的煎熬。

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夜晚,当室友轻微的呼吸声传来,毕丹正对着滚烫的电脑“加班”。“我真的可以吗?”毕丹曾怀疑过自己。面对着往届前辈们取得的优异成绩,她的身后顶着巨大的压力。压力如洪水猛兽一般袭来,而她必须逆水而行,在风雨中乘风破浪。

“见贤思齐焉。”毕丹始终保持着谨慎踏实的求学态度。在技能中心验收课题时,她会在一旁默默学习其他选手的优点;会认真揣摩各类比赛视频,研究教学内容、上课技巧;夜深时,再拿出笔记本仔细翻看着、回想着。

每一次熬下的深夜都成为了毕丹未知路上的灯盏、领奖台下如雷震耳的掌声、以及一张张鲜艳的证书。

谈到毕丹的“熬夜史”,她的室友最有发言权。“这简直是常态,宿舍十二点熄灯,毕丹的床帘里的灯盏能一直亮到一点,第二天闹钟铃没响就准时起床,像人体闹钟似的,特准。”室友黄玲说道。

“在深夜的时候头脑更清醒了一些,会待在床上看着电脑一遍一遍回想着白天自己有哪些动作、语气、细节没发挥好,会反思自己。”在毕丹眼里,寂静的夜晚是她一天中深思的最好时机。戴上耳机反复观看自己讲课的视频,再与往年选手参赛的视频进行对比,记录值得借鉴的闪光点和自己的劣势;睡前听着自己讲课的录音,才能安然地进入到梦乡。

有次接近凌晨一点,毕丹突然接到指导老师唐开锡的电话。唐老师在电话里激动地提出的新想法,要求毕丹改掉白天的教学设计。就这样,他们一起在深夜讨论了半小时。

临时接到通知需要重写教案、编写教学设计这成为家常便饭的事情。

“反复修改、反复打磨,这是一个常态。”毕丹谈到,在参赛过程的准备中,一个字、一句话稍有不当,也得反复修改。在参加省赛时,毕丹耗时长达一个暑假准备的课题被指导老师无情推翻,在忙碌的开学季中,她与深夜的月亮为伴,与屏幕里的文字为伍,在每一个深夜为优化教学设计、提高教学技能冥思苦想,不断锤炼着自我,升华自我。

大赛环环相扣、马不停蹄地赶着时间奔来。大三上学期毕丹一共经历了学宪法·讲宪法演讲比赛、省赛、国赛这三次重大的比赛,都获得了傲人的佳绩,完成了技能和心态的完美蜕变,一次次的历练、一次次的涅槃重生,才造就出今日的毕丹。

“我是真的讨厌熬夜,但在奔向我热爱的事业中必有熬夜这一道坎,我毫不犹豫地接受它,我愿意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。”

上有温度的思政课堂

“经师易求,人师难得,思政课教师是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,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。

 谈到思政课改革,毕丹小脑袋似啄木鸟般点头,不停地赞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。

“我的高考第一志愿是思想政治教育。”毕丹谈到当时的选择,眼神充满了坚定。“在高中时期,我感受到了思政课的温度和激情,在课堂上,我收获到知识的同时也领悟到很多人生道理,从那时起,我就想要做一名有温度的思政教师。”

“思政课改革是鼓舞人心的事情,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我作为一名未来的思政课教师,理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,既要讲好思政课,坚持教学导向,也要发挥思政课的德育价值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世界观和价值观,努力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精彩一课,才能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” 毕丹坚定地说。

勤奋、虚心、基础扎实、敢于创新、勤于思考,这是指导老师唐开锡对毕丹的评价。“毕丹一旦确定目标便会努力地拼搏,并且她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时刻动脑去思考,创造出新的东西,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一点,我们对她有着极大的信心。”谈到毕丹时,唐老师一脸的骄傲,也表达了对她的期望:“希望她考研顺利,也希望她在研究生阶段继续保持这种状态,尤其是那股冲劲儿,更上一层楼。”

  在毕丹的人生选择里,成为思政教师是她毕生追求的热爱,她沿着这一方向走出了自己的大千世界。但一时的成绩并未让毕丹骄傲自满,对于未来的教学生涯,毕丹深知自身还存在很多的不足,专业知识的积淀、教学技能的提升、课外知识的拓展等等,都是她要完善的内容。但她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,“我会继续努力,不断提升教学技能,深入了解学生,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。在未来,我也会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弱点,提升能力,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。”

(来源:党委宣传部    采写:大学生通讯社 郭燕 韩凤瑶 程国妍 周奕希)